
對銀行望而卻步
本月,央行[微博]進一步擴大"定向降準"的范圍,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下調人民幣(6.2240, -0.0070, -0.11%)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作為商業銀行定向降準的評判標準,顯示了小微企業對于穩增長的重要性。
不過,盡管政策上已多維度促使銀行金融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但是實際上,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卻一直都在。報告顯示,在全國范圍內,小微企業的銀行信貸可得性為46.2%,即在100家有銀行信貸需求的小微企業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的有46.2家。
"小微企業難,難的并非被拒絕,而是望而卻步。"負責此次指數調查的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微博]表示,很多小微企業不去銀行申請貸款,只有57.8%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近半小微企業未向銀行張口。導致小微企業沒有向銀行張口的原因包括"估計不會被批準"、"申請過程麻煩"和"不知道如何申請"。
對于這種望而卻步,甘犁認為,除了小微企業自身條件的客觀原因外,小微業主的金融知識普遍不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研究發現,申請貸款的小微業主金融知識水平高于估計不會被批準而未申請貸款的小微業主。"提高小微業主的金融知識水平,有助于提高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及性。"
而在向銀行遞交了信貸申請的小微企業中,調查顯示,申請銀行貸款拒絕率為20.1%。在申請但被拒絕的小微企業中,有29.7%是因為"與信貸員不熟"。"這個因素和市場無關,說明銀行信貸資金分配的市場化還有待提高。"甘犁表示。
民間借貸基本靠親友
事實上,由于小微企業財務的不透明,小微企業更依賴于銀行以外的民間金融渠道獲得。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在負債小微企業中,有62.9%的小微企業僅從民間借款,有14.1%同時從銀行和民間借款。從金額來看,民間借款占小微企業負債總額的45.7%,是小微企業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
而在民間借貸中,基于熟人關系的借貸資源。從借款來源看,小微企業的借款來源四分之三是從親屬那里借款。
"民間借貸,要不利息非常高,要不就無息。"對于小微企業的民間借貸,甘犁表示,由于主要向親友借錢,有76.1%都是無息的,但有息民間借款利率平均高達18.1%,幾乎是銀行貸款利率9.6%的兩倍。他指出,無息借貸主要集中在小額借款。數據顯示,無息民間借款的平均額度為7.4萬元,其中有51.5%都在5萬元以下;而有息民間借款的額度平均為26萬元,是無息民間借款的3.5倍,但要付出平均高達18.1%的利率。然而,無息的民間借貸并不意味著沒有成本。調查報告顯示,有民間借款的小微業主,要付出更多的"人情費"去維持人際關系。
超兩成小微企業資不抵債
對于破解小微的融資難題,在當天舉行的論壇上,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表示,目前仍是大銀行主導的模式,金融集中度非常高,而小微企業應該靠民間金融機構,應該通過民間金融機構構建更富有彈性的融資環境。
不過,甘犁認為,民間金融機構由于利率高,并不是小微企業的首選。他認為,由于小微企業的資金以小額為主,而無抵押、流程短的優勢,信用卡透支足以滿足小微企業"小、頻、快"的信貸需求。
事實上,眾所周知,銀行對于進入小微企業相對謹慎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小微企業的債務風險較大。匯付-西財中國小微企業指數顯示,在有負債的小微企業中,超過兩成已經資不抵債,以此推算,我國已經有267萬個資不抵債的小微企業。有潛在風險的債務中54.5%來自銀行貸款,45.5%來自民間借款,銀行貸款略多。
從此次報告得到啟示,小微企業的民間借貸等行為基于關系,未來這樣的邏輯可能對匯付天下的組織架構、產品設置以營銷渠道等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