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物流報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保持快速發展。物流規模大、增速快,重點行業物流需求增勢明顯;物流效率有所提高,單位GDP的貨運需求量逐年下降、物流專業化水平逐年提升。然而,我國物流費用與GDP的比率明顯偏高,不僅高于美、日等發達國家,也高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降低物流費用、提高流通效率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點課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運行效益和質量的關鍵。
物流費用產生于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降低物流費用要著眼國民經濟運行全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財稅體制和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制改革;要引導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轉變、加大供應鏈推廣力度;要加大物流業發展支持力度、打破物流一體化運作瓶頸、加大物流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要實現物流管理整合、加大政策協調。
一、我國物流費用總體偏高
1991年以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201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0.2萬億元,與GDP的比率為18.0%,較1991年下降6個百分點。
1991年以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增長變化呈現三個倒"V"型格局,這種周期性變化與社會物流總額變化、宏觀經濟周期密切相關。
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總體偏高。高于美國、日本和德國9.5個百分點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約6.5個百分點;高于"金磚"國家印度和巴西6個百分點左右。
二、我國物流費用偏高的原因(一)經濟發展模式相對粗放
產業結構因素。第一、二產業增加值占比較高而第三產業占比較低,導致物流需求規模偏大,這是我國物流費用與GDP的比率高于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甚至高于巴西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性原因。
產業布局因素。受財稅體制、地方政府GDP導向的政績觀影響,部分高能耗、高物耗產業不能按照地區比較優勢布局,導致上下游產業逆向分布、煤炭等大宗商品長距離、大規模運輸。加之產業結構影響,我國貨物周轉量大幅高于美、日等發達國家,單位GDP的貨物周轉量差距更為明顯,從而推高物流費用。2010年,我國貨運周轉量合計為14.1萬億噸.公里,相當于美國的1.9倍、日本的17.9倍、德國的27.1倍。單位GDP的貨運周轉量為2.41噸.公里/美元,相當于美國的4.7倍、日本的16.7倍、德國的15.3倍。
生產力因素。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工、農業產品的附加值較低,2010年,我國工業產品增加值率為20.7%,而美國為33.3%,相當于我國的1.61倍;日本為37.4%,相當于我國的1.81倍。產品附加值低,意味著單位商品流通金額創造的GDP偏低,導致單位物流費用支撐的增加值偏低,從而物流費用與GDP的比率偏高。(二)生產方式相對粗放
生產方式粗放是我國物流費用難以降低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國已由短缺經濟時期進入到過剩經濟時代,消費模式也逐漸從單純追求溫飽型或數量型,向追求消費價值多元化、個性化轉變。但與之不相適應的是,生產方式仍以"大批量、粗放式"為主,導致產需不能有效銜接、資源周轉偏慢、社會庫存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就出現了準時制精益生產模式,將企業生產流程與市場需求有效整合;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實現了柔性化敏捷制造模式,以有效和協調的方式響應客戶需求。生產方式的變革大幅降低了美、日等國企業的庫存水平,顯著地降低了物流費用。2012年,我國工業企業流動資產周轉次數為2.7次,遠低于日本和德國9~10次的水平;我國工業企業存貨率為9.4%,遠高于日本等發達國家5%的水平。(三)流通方式相對粗放,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流通方式粗放,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供應鏈為主的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進展相對緩慢。二是物流一體化建設相對滯后。
首先,兩大因素遲滯了供應鏈體系的建設步伐。物流作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手段,從趨勢上來看,供應鏈是基本發展方向,然而,由于生產方式整體上沒有轉變,生產企業還不能根據自身行業特點提出有效的物流和供應鏈需求,造成供應鏈發展緩慢,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現代流通體系的建設進程。此外,由于供應鏈理念和專業化分工理念缺乏,導致社會物流低水平重復建設、供應鏈體系不能有效構建。
2012年,根據重點企業調查,我國企業對外支付物流費用占物流總費用比重為61.0%,低于日本約9個百分點,雖然較2010年縮小6個百分點,但差距依然較為明顯。
其次,物流一體化建設相對滯后。物流市場分割、物流功能分割,導致物流效率低、物流費用高。集中體現在四個"不匹配"。一是物流基礎設施與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不匹配,重要的物流設施設備投入不足、物流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滯后、物流設施之間的銜接性較差。二是社會管理模式與物流發展不匹配。突出表現在,城市物流運行規范和標準化建設滯后,"物流圍城"現象和"最后1公里"問題突出。三是稅收征管模式與物流發展不匹配。營業稅稅制與一體化的現代物流運行模式極不適應,而同時,營業稅改增值稅又出現不可抵扣問題,導致物流業實際稅負增加。四是企業競爭理念與物流發展不匹配。主要是供應鏈思想缺乏和專業化分工理念缺乏,導致整個產業鏈物流效率低、物流費用高。
從基礎設施來看,物流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水平不適應。2011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僅為美國的48.0%,油氣管道里程不足美國的3%。此外,甩掛車、冷鏈設備、基礎物流信息系統等重要的物流設備設施明顯不足。
從運輸結構來看,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份額偏低、海鐵聯運比例偏低。鐵路、海運、管道是相對廉價的運輸方式,但2010年,我國鐵路完成貨物周轉量占比低于美國12.62個百分點;管道完成貨物周轉量占比低于美國17.38個百分點;我國海運貨物周轉量所占份額較大,但我國海鐵聯運比例遠遠低于美國,未能充分發揮海運低價優勢。目前,國際上港口集裝箱的海鐵聯運比例通常在20%左右,美國為40%,印度為25%,而我國僅為2.6%左右。
三、降低物流費用的基本思路
物流費用產生于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降低物流費用要著眼國民經濟運行全局。
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1)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2)促進經濟增長由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轉變,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單位GDP的物耗和能耗。
二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制改革。(1)通過財稅體制改革和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制轉變,優化產業布局;(2)通過產業轉移降低上下游產業之間的逆向分布程度,例如,加大坑口電站建設力度,由運煤向輸電轉變。
三要引導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轉變。(1)引導生產方式向"小批量、多批次、低庫存、少環節"為特點的精細化生產方式轉變。(2)促使生產企業釋放物流需求,提高物流運作的專業化水平。(3)鼓勵大型國有企業率先轉變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
四要打破物流一體化運作瓶頸。(1)基礎設施建設要滿足現代物流一體化運作特點,要加強各種設施的標準化建設以及標準之間的匹配,加強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協調性、提高多式聯運比例。(2)城市規劃充分考慮到物流一體化運作要求。(3)物流業稅費體系適應物流業一體化運作模式。
五要加大物流業支持力度。(1)要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加大鐵路、甩掛車、貨運飛機、冷鏈設備、基礎信息系統等重要設施設備的支持力度。(2)調整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在不改變試點方案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將"貨物運輸服務"從"交通運輸服務"中剝離,納入"物流輔助服務",采用6%的稅率。(3)切實落實土地使用稅減半征收政策。進一步明確物流企業認定范圍,政策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倉儲型物流企業,統一執行標準,減少和限制地方自由裁量權,使物流企業真正享受到政策實惠。
六要加大供應鏈推廣力度。(1)把推動企業開展供應鏈管理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同時提供支持企業參與供應鏈管理的公共性服務和基礎設施。(2)通過制造業、商貿流通業兩業聯動重點示范工程,鼓勵制造業、商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3)支持和鼓勵大型國有企業通過與具備條件的物流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率先構建供應鏈體系,提高關鍵行業和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七要加大物流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1)加強基礎信息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高GPS、GIS技術服務的應用范圍和應用層次。(2)加大信息標準化工作力度,提高物流信息數據之間的共享性和物流網絡之間的兼容性。
八要突出物流管理的整合。法律法規、體制和政策安排上要突出整合的概念,關鍵點在于加強部門之間、省際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協調,打破阻礙大流通體系形成的體制性和機制性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