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現代物流報
眾所周知,地處杭州的中國百勝配銷中心的核心特點就是擁有完整的冷鏈。貨物在凍庫、冷藏庫以及冷藏車之間周轉時,都將在低溫卸貨碼頭暫存。低溫卸貨碼頭為全封閉結構,有效控制了卸貨區域的溫度,以確保冷鏈的完整性,從而保障食品的安全與品質。
百勝的做法無疑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對此筆者不妨提出兩點建議可參考:一是讓這些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已建成的食品全過程冷鏈的設備、技術和資金得到最大效率的發揮,需要讓其獨立成為專業的第三方的物流企業,從而更好地為更多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服務。國內一些食品企業已經有成功經驗,比如河南雙匯物流投資有限公司、天津康新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領鮮物流有限公司等等。二是讓一部分具有資金實力卻并不具備實際操作實力和市場客戶資源的食品生產和經營企業,與目前已初具規模的食品冷鏈物流第三方企業以融資、投資、合資等形式合作。
商務部在關于加強我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擬利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總額穩定增長,流通業存貨周轉次數逐年提高,物流費用占GDP的比率逐年下降;培育出10~20家能夠為流通企業提供綜合性一體化服務、初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企業。
其實,發展流通領域現代食品物流問題,不僅不該被孤立地提出來,而且最終也不應分為制造業物流、流通業物流或所謂第三方物流。他們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整體,是完整的食品供應鏈的不同階段和組成部分。從國外物流業發達國家來看,沒有單純的制造業物流和流通業物流概念,雖然從兩者的內部流程來看,也都有物流部門和物流業務,但基本上都是為了銜接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關系而設立的。而我國目前的現狀是:大多數制造企業和部分流通企業,還停留在自營物流階段。因此,對我們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單純強調加強流通業現代物流的問題,也不是僅僅需要加強制造業和物流業之間的互動問題,而是需要加強制造業和流通業之間的物流業務整合及在此基礎上的互動。那么,誰來實現這個整合呢?第三方物流。而整合的對象就是制造業和流通業目前的企業自營物流資產。
近年來,有些大型超市成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有的做得非常好。據筆者所知,這些物流公司主要是為自己下屬的連鎖店服務,無論從硬件設備和軟件來說,都還沒有形成市場資源配置的最大化。但是,從國外的先進經驗來說,無論是制造業物流還是流通業物流,最終都應該發展為第三方物流。
現在,冷鏈物流企業普遍重視冷鏈的單一功能,僅重視發展冷鏈物流環節的倉儲、運輸等單一環節,沒有把冷鏈物流放在統一的食品供應鏈中來考量。這就造成了冷鏈物流上下游企業之間缺乏統一的規劃。這種零散的不上規模和檔次的冷鏈運輸模式,讓冷鏈運輸效率低下,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一批較有規模的冷鏈物流企業。中外運、中糧等社會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強化與上下游戰略合作與資源整合,建立國際先進的冷鏈設施和管理體系,積極拓展冷鏈物流業務;雙匯、眾品、光明乳業等食品生產企業,加快物流業務外包與資產重組,組建獨立核算的冷鏈物流公司,積極完善冷鏈網絡;大型連鎖商業企業完善終端銷售環節的冷鏈管理,加快發展生鮮食品配送。
總之,結合國際社會冷鏈物流的發展趨勢和經驗,規模化的企業更具有行業競爭力。在我國,中小冷鏈企業眾多,這些企業應抓住時機,擴大企業規模,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如此,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利于不敗之地。